2012年元月,營改增率先在上海啟動改革試點,之后采取“雁陣”方式擴圍提速,陸續有12個省市加入到營改增的試點范圍。營改增這艘巨輪已經試水成功,正乘風破浪,披荊斬棘,一路遠航。但是,根據筆者觀察,對于營改增的意義,人們多傾向于從稅負和稅制調整的角度加以闡述,將其作為完善流轉稅制的一個重要舉措。這當然是不錯的。但是,倘若對其意義的認識只停留在這一高度,則會看不到營改增在某些方面十分重要的影響和戰略意義。筆者認為,分析營改增的意義,應放在當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之中加以仔細地審視。營改增是當前我國宏觀調控的主戰場,關系著此輪宏觀調控的成敗,是以結構性減稅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點”, 也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頭戲”,因此,有必要全面充分認識營改增的重大意義。
一、營改增是當前我國宏觀調控的“主戰場”,關系著此輪宏觀調控的成敗
營改增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在我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下實施的。從一開始,它就被打上了化解經濟危機、加強宏觀調控的烙印,它已與國家實施的宏觀調控、積極財政政策緊緊相聯。放眼國內外經濟和宏觀政策的總體走向,我們便會看到:
*、2012年金融危機不僅未結束,而且演變成了一場全球經濟危機。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持續顯現,世界經濟復蘇充滿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為應對增長困局,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繼續倚重寬松政策。然而,量化寬松雖有助于短期刺激經濟,卻不能替代長期的財政整固和結構性改革。目前,這一政策的效力已日漸下降,并可能造成下一輪通脹和資產泡沫,其溢出效應也必將影響到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越來越大。
從中長期看國內勞動力價格抬升較快,企業綜合成本上升,國際寬松貨幣政策對流動性注入也會推動全球物價上漲,加大我國未來通脹壓力,因此不宜過于關注增長速度而輕易放松貨幣控制。第十二屆全國*大會*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更強調中性的取向,調控目標更強調物價的基本穩定。貨幣政策在刺激經濟增長方面被拖住后腿,在這種情況下,穩增長的重任將主要落在財政政策身上。
第二、財政政策在調控經濟方面有兩方面的手段,一方面是稅收方面的調控,另一方面是支出方面的調控。在穩增長方面,財政政策有擴大支出和減少稅收兩種選擇。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中央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好地發揮積極財政政策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積極財政政策等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它的整個調整方面是趨于擴張的。減稅增支,這是擴張性財政政策的一個收支搭配的格局。在擴大支出日趨減弱的情況下,減稅將成為2013年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載體。
筆者認為,如果說往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增支的話,今年則重在減收,即推進結構性減稅,重點是加快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工作,完善試點辦法,適時擴大試點地區和行業范圍。
第三、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穩增長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穩增長就是要穩定實體經濟,穩定企業發展,從而做到穩定整個國民經濟。如果政府的錢可以取之不竭用之不盡,那么,政府就可以作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以政府投資來保增長。然而,誰都知道政府的錢取之于民,如果企業和民間這渠水源有限甚至枯竭,政府又該從何處取水進行投資保增長呢?所以,放水養魚是必須的。所謂放水,就是說當經濟困難的時候,政府進行減稅,藏富于民,讓他們能夠得以養魚,等到魚兒們養肥了,政府就可以多撒幾網捕撈,增加自己的財政收入。目前,政府通過轉變投資保增長的經濟增長方式,實施以減稅為目的的營改增等改革,藏富于民,啟動民間投資這臺“發動機”。
二、營改增是當前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點”
在我國存在著貨物和服務兩大流通環節,并行著增值稅和營業稅兩大流轉稅。前者主要適用于制造業,由于實行稅款抵扣制度,稅負相對較輕。后者主要適用于服務業,由于不能進行稅款抵扣,存在重復征稅現象,因而稅負相對較重。為了推進服務業的發展進而調整產業結構,讓增值稅吃掉營業稅,從而在整個商品和服務流轉環節統一征收增值稅,便成為一種自然的選擇。營改增,能有效促進服務業的提升、制造業的優化,促進產業分工*化、鼓勵資本流向高新技術行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
1、營改增促進了服務業加快發展。一是服務業企業戶數增加較快。以湖北省為例,試點一個月全省新增試點納稅人3950余家。上海市實施營改增10個月,新登記注冊的服務業企業也一下子猛增了不少,服務業實現了10%以上的快速增長,服務業利用外資增長20%以上。二是服務業經濟總量增長迅速。2012年上海市GDP增長7.5%,其中第三產業增長了10.6%,高出全市生產總值增速3.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突破60%,拉動經濟增長6.2個百分點。
2、推動了制造業的*發展。營改增直接受益的是服務業,但對制造業也產生了重要的“溢出”效應,影響十分顯著。以往制造業喜歡把為主業服務的副業放在自己的企業內,因為這些副業為制造業提供服務,如果獨立出來,前面所交的稅款,后面不能抵扣。現在實施改革以后,不少企業重新調整組織結構,副業分出去社會化,有效地推動服務外包,促進主輔分離,使企業能更加專注于提高主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改征增值稅可以增加進項抵扣、有利于減少企業成本、增加技術改造動力,也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的設備更新改造,鼓勵企業科技*。
三、營改增是深化財稅改革的“重頭戲”,將引發新一輪的財稅改革
營改增看似只涉及兩個稅種,即增值稅擴大范圍和營業稅退出,實際上卻牽動了整個財稅體制。從體制的角度觀察,營改增是一個事關財稅體制全局的重大改革。營改增是財稅改革的一大盤棋,牽扯到中央和地方稅*成、地方新增稅種的開辟,以及征收機構和人員的變動。與之相對應,“財權與事權相匹配”或“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分稅制原則,也有必要重新調整其布局,以國地稅分設為特點的現行稅收征管格局、中央和地方財政體制也將面臨著調整和改革。
*,營改增擴大到全國所有地區所有服務業領域后,作為地方政府幾乎*主體稅種的營業稅將全部被增值稅吃掉,地方政府幾乎沒有了主體稅源,必然要重建地方稅種。溫家寶總理在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構建地方稅體系,促進形成有利于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而現行的18個稅種中有很多稅種是極小的,微不足道的,而剩下的稅種也不適合作為地方稅種。因此,幾乎*的辦法就是重建地方主體稅種和地方稅制體系。
第二,隨著增值稅比重的上升,會造成增值稅“一稅獨大”的格局,這不利于財政風險的控制。這就要求削減增值稅稅率,控制增值稅在財政收入中所占的份額,由此留出的稅收減收勢必要用其他稅種填補。這留出的空缺可能將由個人所得稅和財產稅為代表的直接稅來做填補。
第三,現行的分稅制也可能在歸屬關系發生變化后做出調整。重新劃分增值稅收入在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比例,將成為地方政府關注的焦點,會有一場地方財政與中央財政的博弈。隨著營改增的深入,地稅部門征管范圍會越來越小,國稅、地稅合并的改革將水到渠成。
[1]王勁松.營改增,巨輪正遠航[N].中國財經報.2013-02-07
[2]王信川.錢箐旎.營改增長率帶來產業新結構 [N].經濟日報.2013-02-20
[3]第十二屆全國*大會*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